专家续就澳门城市发展策略进行研讨
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主办的《澳门特区城市发展策略研究(2016-2030)》专家座谈会继续在澳门科学馆举行第二日的会议。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课题组的《澳门特区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初步报告),对澳门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基本策略、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专业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观点纷呈,讨论热烈,共同为澳门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专业意见和智慧。
座谈会上呈现出诸多讨论的焦点。
城市发展与经济产业多元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顾朝林教授提出,澳门应强化全球博彩娱乐中心的优势地位,并延展出旅游、金融、商贸、体育四大产业板块,开拓中葡经济文化交流四大平台建设,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在产业发展策略上,他提出继续做大博彩业,着重旅游休閒度假业、葡语国家经贸,以及服务业、交通仓储物流业的发展。
对此,与会学者均认同经济适度多元的发展方向,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需要进一步釐清龙头产业与配套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澳门和周边地区在产业和配套上的协同发展。另外,与会学者也对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金融产业、健康产业等在澳门的发展与培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澳门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清华大学张杰教授提出,澳门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三重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当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为前提。在保护方面,坚持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在利用方面,坚持永续与合理利用、有机更新以及居民参与原则。
对此,有学者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和澳门未来的功能区划结合在一起,疏解半岛人口密度,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更加体现世界旅游休閒中心的定位。
有学者提出,文化遗产是四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历史见证,体现中国与葡语国家的关系,对扩展澳门人的视野、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澳门居民的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从国家和国际层面看历史城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澳门城市发展与住房建设。清华大学王英副教授提出,澳门应在有限土地和发展空间的条件下,通过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城市整体面貌。她提出更有弹性的住房供给、更宜居的生活服务、更具魅力的人文栖居三大发展目标,通过拓展居住空间规模、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适度疏解高密度地区居住人口、提升居住配套服务、展现城市特色魅力、营造文化场所精神等六大发展策略,并结合澳门现有的社区建设强度、居住人口密度、环境、配套设施等特点进行分区引导。
关於旧区改造,有学者认为,旧区改造要确定优先地区,逐步推进。与会学者都比较认同用暂住房的方式推进旧区改造,并提出可考虑以容积率置换的方式推进,把旧区改造和文遗保护相结合。
澳门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清华大学谭纵波教授提出“拓空间、变结构、强民生”三大愿景,以及“空港陆枢纽踞中,右中心、左平臺、後历史,前未来”的核心发展策略。他认为澳门未来应确立城市发展规划分区管制,制定合理的土地出让制度,优先民生土地供给,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合理管控。
对於谭教授提出的三个填海方案,与会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城市发展策略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专业意见。有学者认为,澳门的城市发展策略要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大区域规划协调配合,并充分研究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的未来影响。还有学者认为特区政府应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域利用基本策略,发展海洋旅游和海洋经济。
澳门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清华大学边兰春教授提出将澳门未来的城市空间形象定位为“国际化、多元性、紧凑型的滨水休閒城市”,展现“望山—亲海—品城”的和谐城市景观风貌。他认为,应保护山水资源环境,对密度进行分区控制,构建生态、紧凑、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创造便利、丰富、舒适的公共生活空间,塑造多元、协调、延续特色的建筑风貌,改造典型、可塑、重点的示範区段。
对此,有学者认为,特区政府应加强城市空间的管控,包括平面空间和高度空间的管控。更好地利用海滨资源,构建澳门的步行体系。注重城市微小公共空间的建设,增加绿化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未来澳门城市发展要保护好澳门原有的街区,加大力度支持街道的美化,改变城市面貌,并把澳门的街道文化延续到新填海区。
座谈会全部议程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政策研究室和清华大学课题组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吸取此次座谈会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完善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工作,尽快完成澳门城市发展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