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树致爱——环保树葬在澳门受到青睐
新华社澳门4月3日电 题:向树致爱——环保树葬在澳门受到青睐
新华社记者 刘畅 杨懿 王晨曦
位于澳门氹仔岛的沙岗市政坟场比邻大海、背倚苍山,被认为是生命“回家”的永安之所。而在墓园入口处的一角,有一处绿树成荫、花香怡人的小花园。春日的阳光穿过花叶,投射在新铺就的碎石路上。这里是扫墓者的休憩之所,也是澳门第一处树葬纪念花园。
清明节前夕,43岁的周晴怡带着一束小花,来拜祭以树葬方式安居于此的母亲。“我把那束小花放在(碎石路上)那个位置,她的骨灰是我亲自放进去的,我知道那个位置在哪里。”她说。
树葬,对澳门居民来说是一个新的丧葬概念。随着澳门人口的不断增长,每年过世人数亦有增加。为了使坟场有限的空间可持续运作,特区政府在沙岗市政坟场设立了树葬纪念花园,尝试实施并推广树葬服务。
沙岗市政坟场树葬纪念花园占地约60平方米,从平面图来看,其形状好似婴儿的脚印。花园中种植着5株阴香树。据介绍,“阴香”代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阴界”,“5”音同“午”,寓意以正午之阳光驱散冰冷与哀愁。
澳门民政总署负责树葬服务的工作人员李家辉为新华社记者介绍了树葬的过程:工作人员会先将清筛好的骨灰放入可降解的纸袋内。然后在树葬区的指定范围内挖出一定深度的泥土,将骨灰袋放入树葬穴内。期间容许放置能被土壤自然分解的物品,如鲜花花瓣、干花等。最后再覆盖泥土及碎石块,完成树葬。树葬过程可由亡者亲属参与其中,也可以由工作人员代为进行。
目前纪念园可以提供440个可供树葬的位置,不过由于亡者的骨灰会在两年内完全与大自然融合,因此土地可供循环使用。根据民政总署的规定,树葬服务使用者的名字会集体被镌刻在纪念公园的纪念墙上,而纪念公园内则不留碑、不留名,亲属亦不可焚烧祭祀品。
“树葬是一个简单、环保而且非常文明的过程。”李家辉说,葬园从2015年9月开始运作,到现在已经完成了57个树葬申请。树葬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高出了预期。在选择树葬服务的家庭中,有部分安排了佛教和天主教仪式,而更多家庭则选择了以最简单的方式让亲人入土为安。
在澳门,殡葬服务为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居民只需出少部分费用,就可以取得数十年的骨灰箱安置期限。此外,澳门推行多元化殡葬方式,特区政府允许土葬服务,不过仍有约70%的居民选择火化。
据澳门民政总署委员梁冠峰介绍,近年来,澳门每年大约有2000多位居民去世,由于澳门土地面积狭小,市政坟场建造了骨殖楼、骨灰楼便于骨灰箱、骨殖箱进行立体化安放,以节省用地。尽管目前尚可满足居民使用,但长远来看,丧葬用地供应紧张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他表示,澳门的树葬服务和世界上很多地区一样,全程由政府买单。不刻碑、不留名,甚至树葬用土是循环使用的,让中国传统的殡葬观念与时俱进。
周晴怡一家是一个移民澳门的内地家庭。周晴怡的父亲多年前在内地家乡过世,生前选择了海葬。“我妈妈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知道自己已经病重,时间不多了。我跟她讨论了后事的问题,她希望跟爸爸一样是海葬。可是澳门现在还没有海葬。我妈妈的愿望是后事要简单,希望能与大自然融合。”尽管母亲刚过世两个多月,周晴怡还是坚强地向记者讲述了与母亲一起选择树葬的过程。
在母亲弥留之际,周晴怡在网上看到了民政总署的树葬广告——“延续你的生命”。“那天我去看我妈妈,我就对她说,你要不要延续你的生命啊?我妈说好啊……好像是在说笑一样,但是我们就这样把树葬的事定下来了。”回忆起妈妈的开朗豁达,周晴怡笑着红了眼眶。
周晴怡说,由于获得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母亲家族亲属的支持,母亲的树葬非常顺利。“在妈妈最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陪伴她,听她说心里话,我和妈妈都感到很知足。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尽孝,而不是在母亲过世后搞一些大排场给别人看。”她说。
澳门民政总署透露,由于树葬服务实施一年多来,澳门居民接受程度较高,今年又规划出一块约100多平方米的新土地继续用于环保殡葬服务。新规划的土地将进行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文化的装饰。此外,与原有树葬园有所区别,新园区将引进环保花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