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 海内外专家聚澳 推动海丝申遗研究
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之工作,深化海上丝绸之路普世价值及保护工作之学术研究基础,藉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之际,为发挥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滙节点及平台作用,体现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发展定位,由社会文化司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文化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海丝联合申遗办(广州)共同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於今日(11月6日)上午9时在澳门旅游塔会展娱乐中心举行,同时进行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多位海内外专家聚澳,共同推动海丝申遗研究。
研讨会由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薛晓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综合业务部主任张坚、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国际古蹟遗址理事会秘书长Peter Philips等主礼开幕。
此外,会上同时举行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由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签署关於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协议,协议有助推动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研讨会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与遗产等主题,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演讲,出席研讨会的各界人士逾百人,包括有来自各海丝申遗联盟城市的政府代表、国内外文遗保护或海丝主题研究之专家学者、本澳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文化谘询委员会委员、本澳高等院校师生、文物保护团体和相关领域之专业和青年团体等,场面热闹。
会上,国际古蹟遗址理事会秘书长Peter Philips以《世界遗产公约》为切入点,探讨海丝申报世界遗产的条件、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就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体系,从多方面作出分析和论述;日本东海大学副教授木村淳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考古遗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万明分享了澳门的兴起与海上白银之路的研究等。研讨会上各专家学者思想与见识有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共同推动海丝申遗研究。
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自2015年起一直积极参与国家文物局主持的相关申遗工作,并於2019年5月正式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主办单位期望藉着本次研讨会的举行,能推进相关学术课题的深化研究,加强理论支撑,对本澳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使本澳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计划、“一中心一平台”政策目标的实现等多方面产生正面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