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者研究课题获发文化局学术研究奖学金
为鼓励开展关於澳门文化及澳门与中外交流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文化局自1988年起设立“学术研究奬学金",并不断完善奖学金的发放工作,在过去30多年约160项研究课题已获发奬学金,多项研究成果已出版成专着,致力推动澳门文化与中外交流。2020年度“学术研究奬学金"经甄选後,4位分别来自本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课题获发奖学金。
为使奖学金的申请甄选过程更符合学术规范,以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学术研究奖学金规章》规定,文化局委托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组织专家,对所有申请项目进行匿名评议,提供学术意见予甄选委员会参考。甄选委员会由文化局副局长梁惠敏、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汤开建、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朱寿桐、澳门大学《南国学术》总编辑田卫平及文化局学术及出版处代处长吴美娟组成。经参考专家意见和综合讨论後,甄选委员会在本年度27份申请课题中,甄选出4项研究课题获发放奖学金:
一、“Catalogue of Macao Shipping 1700-1833”(译名为《澳门航运目录1700-1833》),课题研究者Paul Arthur Van Dyke,为美国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南加州大学)哲学(历史学)博士,现职中山大学教授。本课题记录了1700-1833年间1000多艘澳门往来船只的数据,包括船只的名称、吨位、国籍、船长、船主、停靠港口信息、目的地等信息,以及1766-1807 年间澳门货物进口情况的数据,当中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船只的动向有更深入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澳门海洋遗产认识上的空白。由於在此期间人们主要依靠乘船进出澳门,除葡萄牙商人、总督、传教士,还有其他外国人如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欧洲人及中东商人也是乘船来澳,本课题在研究澳门往来船只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澳门的海外贸易情况,为复原和理解澳门与外界的联系提供详实的史料。
二、“‘九九’後澳门移民研究”,课题研究者周大鸣,为中山大学法学(民族学)博士,现职中山大学教授。本课题聚焦於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後,澳门新移民的社会互动与族群关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计划的实施、国际环境变化等现状,对澳门移民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关系进行研究。本课题主要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理解澳门移民社会的大致轮廓,包括澳门移民社会是如何被组织起来,其次透过观察澳门多层次的族群认同,了解澳门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的文化内核,继而归纳澳门社会移民动力的历史,探寻澳门社会对於移民的接纳根源,以及回归後澳门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对於移民的影响。
三、“近代澳门财政研究(1844-1911)”,课题研究者赵新良,为澳门大学哲学(历史学)博士,现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本课题以1844-1911年澳门转型时期的澳葡政府财政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对於澳门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藉助财政学理论对近代澳门财政制度、财政税收的来源和运用进行系统梳理,考察澳葡政府时期的财政收入来源和财政状况,深度了解不同时期的澳门经济结构形态,以及分析中葡关系影响澳葡政府财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澳门财政问题的研究,探讨澳门政府商业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而研究这一时期澳门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状况。本课题还考察澳门政府对旧澳门城外、路氹等地之行政管治及财政税收诸问题,继而探明葡萄牙对澳门殖民管治的真相和目标。
四、“Macau, do oceano aos arquivos. Documentação sobre Macau e as suas rotas marítimas do século XIX em arquivos no oceano Índico”(译名为《澳门,从海洋到档案馆──印度洋国家档案中有关澳门及其19世纪海上航线的文献》),课题研究者Pedro Manuel Sobral Pombo,为葡萄牙ISCTE - Instituto Universitário de Lisboa(ISCTE里斯本大学学院)人类学博士,现职印度果阿大学助理教授。本课题以印度洋国家档案中有关19世纪从澳门出口的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及其海上运输航线的文献及与之有关的遗迹作为研究对象,从民族志和当代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档案中有关澳门的历史文献,探究该时期澳门苦力贩运和海路运输的情况,有别於一般历史学和档案学的研究方法。此外有关於太平洋航线的研究较多,而印度洋航线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将填补澳门历史研究的空白。
《学术研究奬学金规章》详情及获奖名单,可於文化局网页 www.icm.gov.mo 浏览。查询可於办公时间致电文化局,电话85986738,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