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相关部门向内港码头业界介绍防洪排涝优化措施 

07.03.2018  14:42

海事及水务局、土地工务运输局及民政总署的代表与内港码头业界举行会议,介绍内港区的防洪排涝优化措施,互相交流意见。

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特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内港水患问题,成立了跨部门小组跟进,并根据科研单位的研究结果以“见缝施堵”方式在内港沿岸加装闸门、挡水墙等,加强岸线防洪作用。为长远解决内港水患问题,工务部门正推进在湾仔水道口建设挡潮闸,以抵挡200年一遇的洪水,然而相关项目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段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港整体防洪及排涝能力,政府委托科研单位在原有防洪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了优化方案的研究。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宇峰介绍了优化方案的研究结果。根据国家现行规範标准,结合内港的地形、现有防洪设施、可行性和建设投资比较等分析,决定采用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应高程为3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妈阁航海学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楼,长度约2.13公里,包括建造约1.5米高的半活动式、全活动式及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同时会预留车辆出入口予各码头,以减低对码头日常运作的影响。同时,将沿内港岸线布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强排涝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设施。

内港码头业界代表希望政府在制订方案时,除了进行专业研究和数据分析外,亦要考虑各码头的实际经营环境,以及施工前需要充分沟通和协调,尽量减低工程对业界的影响。业界代表同时亦关注防洪工程的施工时间,安装防水闸板所需的时间,防洪墙的承受能力,工程会否影响水退的速度,以及如何启动应急机制等议题。局方和研究院亦就上述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黄穗文感谢业界的意见,相关部门在进行工程设计时亦会详加考虑。然而上述方案尚需进行工程设计、判给以至施工建造,因此未能在今年风季前完成,各码头仍会继续按现行机制使用原有的“见缝施堵”防洪设施。相关部门会继续与业界沟通交流,务求尽快加强内港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市民和业界的安全。有关优化方案的详情已上载至海事及水务局网页,方便市民浏览。